“管理现代化”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管理现代化”又具有哪些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词:还权;数据;物化。
怎样才是学校“管理现代化”?【观点】
本文共1050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李烈,国务院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还权
只有还权,才能有广泛参与;只有还权,才能有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也只有还权,也才能体现出“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不需要怀疑还权的价值和必要性。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还权,“还权”和“怎样还权”?这是管理者的智慧和艺术。
比如,还权“专业”(比如决定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还是还权“事务”(比如填表、统计),这之间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再比如,还权是否需要前提条件,不同的还权是否需要不同的前提条件?还权之后我们是否需要跟进,如何跟进,如何区别跟进与还权之间的界限?……等等,这些问题是现代管理的必修课题,也是确保“管理现代化”落地的媒介。
数据
科学决策需要以证据为基础,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据类型。事实证明,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最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后续发生事件的挑战。建立数据意识,是当前经验型管理者首先要突破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
尤其在今天,“大数据”几乎成为“未来”和“明天”的代名词。可见,数据,不仅是对信息化时代的呼应,更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数据,不仅反映了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是更好管理多元主体参与导致各类数据激增的有效手段。
因此,是否要建立数据意识,也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话题。在今天,我们要思考的是:要建立什么样的数据、如何获得这些数据(即工具),以及如何管理这些数据(如谁有使用权限)和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其中,对这些数据中所蕴含信息的分析与挖掘能力,将极大地挑战着现代管理者的信息素养、专业能力,以及协同作战的能力!
物化
现代化管理,优质经验要能推广,常态工作要能接受检查,案例需要不断研究等等,无论是哪种要求,其实都需要在管理者脑中种下“物化”这两个字。
一校一章程,是需要物化的;依法办学、建章立制,是需要物化的。而且,这些物化的内容,要规范:文字规范、内容规范;这些物化的内容,还要经得起推敲,能经得起检查、或者推广。
我们都知道,从“想明白”到“说明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整理过程;那么从“说明白”到“写明白”,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整理过程。如果再从“写得清”到“写得好”,那将是一个更高的挑战。
“管理现代化”中的证据意识、数据意识,是需要“物化”来表征的。这对于每天不停转场处理着各种问题的小学校长,这对于习惯于谈话、开会、讨论等以“说”为主要工作方式的小学校长而言,是当下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
(以上内容根据李烈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闭幕式上发言整理)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